文|本刊研究部 唐溪源 图片提供|森大集团
导读
⬆ 周蓓,南非标准银行标银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客户关系部
在中非制造业合作的进程中,探索有效的金融扶持机制,使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获得充沛有力的金融血脉,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议题。森大集团在非洲投资建厂的过程中,获得来自南非标准银行的重要融资支持。为了了解银行视角下的中非制造业合作,本刊专访了南非标准银行中非业务客户经理周蓓。
《中国投资》:请您介绍一下南非标准银行与森大集团合作的缘起。
周蓓:南非标准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是战略合作伙伴,工行也是标准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此背景下,标准银行非常重视来自中国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工行则会要求标准银行在非洲为其客户提供落地服务。大约是2014年前后,经工行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森大在非洲业务即将转型升级,由贸易扩展至当地生产制造,继而产生大量融资需求,需要熟知当地营商环境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这就是双方的合作起点。
《中国投资》:标准银行为森大提供了哪些支持?
周蓓:标准银行在非洲20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其中19个在撒南非洲地区,涵盖英语、法语和葡语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标银最擅长的就是在跨区域范围内联动各国资源去给予客户支持,尤其是适合森大这种跨国企业客户。我们与森大-科达在非洲9个国家均有业务合作,主要的服务有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外汇资金管理、个人金融、投资理财乃至森大下游客户的融资等。
《中国投资》:为什么标准银行会选择森大作为合作伙伴,为其提供贷款和其它金融服务?
周蓓: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森大是一家在业务表现和经营管理上都有诸多突出优点的企业。在2013、14年时,森大的对非贸易已经很具规模,每年运到非洲的货柜已有上万个。森大优秀业绩的背后,还有两个难能可贵的特质。一是森大的业务发展特别强调下沉一线,从它的顶层管理者,到各级销售和财务主管,都会深入非洲市场,到各个村镇的零售门市部去调研产品销售情况,了解客户需求与渠道畅通情况。就是因为他们的前期调研做得特别到位,所以他们自然会了解到某项产品在当地生产与销售的潜力,投资的可靠性也大为增加。二是森大的管理方式是非常现代、科学的,这与我国很多典型的民营企业有明显区别。在森大内部很早就建立了完善、透明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其领导层和中层干部的培训也很到位,杜绝了很多不合规或是灰色操作的空间。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家族式特征明显,这容易造成事权不明,财务混乱等现象,但森大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这就使我们银行能够全面、透彻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很快地建立了信任关系与合作伙伴关系。合作范围也从东非的肯尼亚逐步扩展到了其它非洲国家。
《中国投资》:从银行的角度,您如何评价森大在非洲进行的制造业投?
周蓓:“贸而优则工”,是一种符合商业逻辑的发展策略。森大-科达联营体在选择了非洲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作为其主营业务,如瓷砖、卫浴洁具等,他们的快消品如纸尿裤、卫生巾的产品也响应了市场的硬需求。可以说森大的产品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是很强的。另外,森大的制造业投资很符合非洲国家的政策,能够满足其本土化生产的期待。在一些非洲国家,一旦产品的本地化生产程度能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就有可能提高关税,保护本地生产,这对于在当地建厂的森大而言是一种利好,这种利好也是顺应对象国需求的结果。基于这些原因,标银于2017年扩大了与森大的合作。这也显示了标银对森大经营状况与投资战略的肯定。
《中国投资》:以您的了解,像森大这样在非洲投资制造业的民营企业,要获得融资支持难度大吗?
周蓓:应该说难度是很大的。这也是很多在非民营企业的痛点。抛开企业的自身原因,还有一些现实困难阻碍着这些企业获得融资。比如,国内很多银行一般会以资产抵押做授信基础,但是这些企业的资产一般都在国外,国内银行既难评估其价值,又难以实际处理这些资产。同时这些非洲国家一般风险评级很高,如果需要贷款,那么利息也会相当地高。而当地的银行则会因为不了解这些企业,更不太可能给他们贷款。所以这些企业通常只能通过私人渠道进行融资,成本负担很重,或者通过股权融资。
一些企业的自身特性也限制了他们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从评价银行客户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在非洲的企业,呈现大企业客户少,中小型企业多,经营规模两极分化严重的特点。具体说来,非洲目前有一些中资背景的巨型项目,大多是矿业和大型基础设施,这类项目和企业所需融资规模极大,有时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而剩下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管理以灵活为重,常常甚至不制备审计报表,限制了银行的融资能力。银行能合作的对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明确的业务发展计划,管理透明规范的企业,森大集团正是这种企业。但目前像森大这种企业确实不多。
《中国投资》:也就是说,现在中小规模的中国企业,在出海赴非投资时还缺乏为其量身定做的金融支持?
周蓓:是这样的。一般而言,银行很少为开拓性的“绿地”项目提供贷款。比如一家企业新到非洲某个国家投资,需要从银行获得贷款,但它既无法提供在该市场的交易记录,也无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预测,同时更无法在当地找到熟悉其业务和信用的金融伙伴,那么它的融资就非常困难。因为银行无法判断它的投资前景如何。其初期的资金只能通过自己想办法。而中国目前到非洲投资的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中国投资》:标准银行与工商银行的战略合作,是否为其服务中资在非客户带来特殊优势?
周蓓: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标准银行是非洲最大银行,在非洲的网点分布非常广泛,对当地市场情况的了解很深刻。工商银行成为标准银行最大股东后,能利用标银现有的本地资源,能够很快对当地一些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地了解。在非洲评估项目和发放贷款时,工行也能与标准银行相互参考、借鉴,在信息上互通有无。工行还可以有效利用标准银行的属地服务能力和中国团队,为其客户进入新市场保驾护航。当然,也有一些国内银行选择在非洲自建网点,但目前来看困难还是很大,一般这些网点出于谨慎只做对公业务,无普通客户储蓄业务,客户基础也很弱。同时外资银行也会遭到所在国的诸多监管和限制。
《中国投资》:既然工行与标银的战略合作带来了这么多优势,那么这种由国内银行收购非洲本地银行的模式是否可复制?
周蓓: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以约55亿美元的巨资入主南非标准银行,确实是需要拿出很大的魄力和决心。这种模式肯定是为中国的银行出海服务“一带一路”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和一个可探索的方向。不过,工行与标银的战略合作,也并不容易“简单复制”。一是合适的收购对象往往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国际环境与历史机遇的支撑。二是收购外国银行需要动用巨额资金,其风险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汇率变化,在非洲国家本币贬值的情况下,收购外国银行后经营所产生的利润,很容易就被汇率因素所吞没。所以,工行入主标准银行的案例,实际上是很难得的。
《中国投资》:您在与非洲相关的业务领域从业多年,从您的经验和观察看,非洲目前还是制造业投资的“蓝海”市场吗?
周蓓:简开发的“蓝海”,当地的竞争也比国内市场要小得多。以森大集团在非洲的投资为例,在2017-2022年,其在非洲的产品销量经历了每年30%以上的快速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其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目前森大正在向周边产品拓展,比如玻璃、框架等。总体而言,其发展是非常迅速而健康的。森大的良好业绩也得到了其它金融业同行的青睐,花旗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都向森大提供了贷款,这是对森大经营状况的高度肯定,而这也能让森大更好地控制其融资成本,实现良性发展。
我认为,非洲的制造业将会有一个快速发展期,投资非洲建厂,能够有效地避免在饱和市场过度竞争。我们常听到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即非洲市场什么都缺,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同时,非洲市场的开放度其实很高的,它不像一些成熟市场往往门槛设限很高,所以适合国内中小型的、实力和技术都不算太强的企业前来开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选择好的产品赛道,即生产与非洲国家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衷心拥护和喜欢的产品,那么它成为一个好投资的概率就很高,一些与城市化建设相关度高的产业就是此类。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当地仍处于空白的产业,得益于非洲市场的“蓝海”特性,这样的产业实际上还有很多。生产的产品可以立足于本地消费,而不一定要以出口加工为目的。这是因为非洲内部的市场当前还较为破碎,国与国之间连通性差,而出口欧美市场又要面临来自亚洲的加工产品的竞争。
《中国投资》:您对于即将前往非洲进行制造业投资的企业家有何建议?
周蓓: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这个调研不仅仅是在当地待几天或住几个星期,因为我们新到一个市场可能最开始看到的一定是机遇,而不是其中蕴含的风险。对于非洲市场的调研,不要只关注市场需求,同时也应该关注法规和用工情况,最好是聘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专业法律机构或咨询机构进行调查,这一部分成本该花的还是不能省。对于投资风险,无论是政治风险还是商业风险,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一些能够规避的风险要尽量去规避,比如在进行贸易时购买相关的保险。此外,多数非洲国家的货币长期处于贬值趋势,如果成本和收入端存在货币错配,需要采取灵活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产品来预防货币波动对利润的蚕食。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与当地的银行机构合作时,应当尽量甄别其资质。非洲的银行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小的银行在资本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并非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去执行,卷款逃跑的事也时有发生,应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