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怡洁 本刊记者 图片提供|魏新民
导读
●兴耘田的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 “六大纽带”织密利益联结网
● 深耘脚下田,心驰万里天
宁夏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兴耘田,通过组织汇聚资源构建起了“核心企业+产业联合体+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生产符合各级市场的高品质农产品,广销全国甚至远售海外,从而带动当地农户及工人脱贫致富。在兴耘田生产基地,我们见到了张书海、蒲少军两位憨厚质朴的农户,他们都是兴耘田的合作伙伴。“我们是这两年开始合作的,确实种出来的菜品质就比俺们以前好。品质上来了,价格也上来了。”蒲少军笑呵呵地告诉我们。
⬆ 种植户蒲少军:他们(兴耘田)知道什么能卖掉,啥蔬菜价格好,然后告诉我们。你像那个辣椒,我们就比去年将近多卖2000~3000块钱一亩,每斤要高三四毛
⬆ 种植户张书海:这是个小细节,但当时几乎挽回了我们一年的损失,如果淹了就颗粒无收,整年的投入就白费了,真是有惊无险。这一件事就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益,这就是科学管理呀
兴耘田的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的田野一望无际。在这片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银川平原上,坐落着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宁夏兴耘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耘田的崛起,源于创始人魏新民近30年蔬菜行业的深耕。从摆摊卖菜到代发蔬菜,他深知传统农业的痛点:农户“靠天吃饭”风险大、产出品质参差不齐、销售渠道单一。2017年,宁夏兴耘田正式成立,“想着要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把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真正落地。”魏新民说。
兴耘田主要以蔬菜种植、生产加工、冷链储运、订单销售为主,采取生产种植规模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生产管理现代化、产品销售订单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随着优质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和制冰厂、制箱厂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投用,兴耘田逐渐完善产业链条,由过去单一的蔬菜销售过渡到了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兴耘田曾获“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与农户对接、合作、培训等等,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魏新民坦诚地说,“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路,但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我们就是要让农民能赚钱,不能让他们白忙活。这是企业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心、绩效连体”的五连模式,兴耘田基本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承包管理有佣金、合作经营有红利,超产超量有奖金”的利益共享“金纽带”,让农民真正参与产业,保证农民共享增值收益。
数据显示,2024年兴耘田共带动农户种植蔬菜1.08万亩,亩均收入突破1万元,极大提升了农户收益水平。同时,企业全年用工超过6万人次,直接发放劳务报酬逾1000万元,为地方稳就业、促增收作出积极贡献。兴耘田正以产业振兴为引擎,带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成为贺兰县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 农民收割蔬菜
“六大纽带”织密利益联结网
土地纽带:从“碎片化”到“万亩良田一盘棋”
“我们用人的时候公司都和村上对接好了,把剩余的劳动力、土地都对接好了,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种植大户张书海说。张书海告诉我们,宁夏蔬菜鲜甜、品质高是行业公认的。出于对宁夏农业资源禀赋的向往,他从河南老家来到宁夏流转了土地专门搞种植。“今年种了300亩,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张书海道。
与张书海不同,蒲少军是本地的种植户,常年在贺兰县种植蔬菜。“我自己现在一共是100亩地,自己家的加上承包的,”蒲少军介绍说,“这一片农户和他们(兴耘田)合作的越来越多了,去年是好像五六家,今年十几家。”
通过与村集体合作流转土地,兴耘田将零散的“巴掌田”整合为万亩连片基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种植并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覆盖。目前,公司在贺兰县隆源村、铁东村、四十里店村、张亮村、兰丰村、旭光村、金凤区永丰村等地共建立种植基地7个,流转土地共计8229亩,其中设施农业100亩、池塘水面127亩。同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5.2万亩。
⬆ 待栽种的菜苗
市场纽带:从“追着市场跑”到“订单领着种”
过去,农户们在种植上更多依赖经验和市场传闻,常常“追着市场跑”。一方面是缺少中高端销售渠道,即使种出了顶级优质的鲜甜冷凉蔬菜,也卖不出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还缺少准确的市场预期信息,大家盲目跟风,去年什么品种卖得好、价格高,第二年便一哄而上家家户户种植,结果产能过剩,价格暴跌,辛苦一季却赚不到钱。
如今,兴耘田深入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市场反过来成了生产的“指挥棒”。宁夏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种出的冷凉蔬菜“鲜、嫩、甜”还兼具低农残的优势,广受欢迎。兴耘田坚持高品质理念,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及海南、福建、四川等省份的批发市场和商超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销售合作关系,甚至远销迪拜,直接对接27个销售档口,签订合同“锁量锁价”,年初便明确本年需求。通过搭建“市场—销售渠道—价格锁定”机制,打通了农产品与高端市场之间的壁垒,带动农户从“跟着行情种”转向“订单领着种”,向农户明确下达生产订单,签订当季合同,锁定价格和收购量。“按需播种”彻底打消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他们(兴耘田)知道什么能卖掉,啥蔬菜价格好,然后告诉我们。你像那个辣椒,我们就比去年将近多卖2000~3000块钱一亩,每斤要高三四毛。”贺兰县农户蒲少军感慨道。
种植大户张书海对于兴耘田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十分满意:“这边可以说是做到了种植一体化,生产的蔬菜进了厂之后直接进入冷库,紧接着有冰瓶冰块什么都配套好,还有场地再加上货箱车,直接就发货了。”农户只需按照企业提供的种植标准和技术指导,专心种好菜,便能坐享“订单价”的稳定收益。2024年,企业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5.2万亩,亩均收入超万元,真正实现了“菜未下地,销路已定”的安心生产。
⬆ 等待采摘的西瓜
管理纽带: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我们种植西兰花,他们(兴耘田)从种植、育苗开始,就要监管,就像抽查一样定期来田间看有没有达到要求。他们安排技术员会给我们一一指导,什么情况下就不能再打水了,因为西兰花一旦花开大了,口感可能就不好,无法进入中高端市场,产1万斤都不如5000斤值钱,也就无法达到公司装箱的标准,”张亮村种植大户张书海说,“我们只管按照他们的指导做好,让我们打水我们就打水,让我们施肥我们就施肥。”
为了生产的蔬菜能够顺利销往农产品质量标准较高的省份和地区,兴耘田建立了多层次的质量把控体系。不仅提供统一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公司还会向农户派出技术团队全程监督。收获之后,还设立了采摘前抽检、入库前必检、出库前终检三道关卡。据蒲少军说,在他们(公司)的指导下,种出来的蔬菜基本都可以通过品质检测。
“现在是科技时代了,我们也开始逐渐引入数字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控记录土壤、气候、病虫害及农药使用情况,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全过程。这种透明化、可视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安全性,也增强了市场信任度。”魏新民介绍道。就这样,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品控理念指导与落实下,兴耘田一步步拿到了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港澳蔬菜供应基地等认证,直至2024年将冷凉蔬菜成功销往迪拜。
技术纽带:从“靠天吃饭”到“提前预判”
每到播种时节,兴耘田会集中关注气候风险,例如是否会有倒春寒或突然性降温,以此决定是否通知农户们推迟移栽菜苗。“像种西兰花时,如果科学预测说三天后有低温,兴耘田就告诉我们要让苗子在棚里多待三天,避开冻害,同时用这三天把打板、铺板这些活儿全干完,后面就集中精力播种,”种植大户张书海解释道,“全国范围内包括宁夏,播种时间其实差不了几天,但苗子一旦栽了之后遇上冻害,损失的不光是工钱——苗是花钱买的,毁了就全没了!我们干农业的每一步都错不起,错一步,这一年可能就白干了。”如今下种时间不再全靠传统经验,更多依赖科学信息与预判。
“公司技术员总会提前做好安排。比如说一周以后又要下雨,但是西兰花一旦打过水之后就控制不了后续的水量了,就得少打水。我们平时干农活忙得不停,难免有时候忘记看天气,公司会专门派人跟踪天气,然后及时通知我们。种西兰花的地,是田字格样式的,下大雨之前,公司就提前让我们从那个田头上挖个深深的排水沟渠。像去年那场宁夏本地人都说20年无一遇的大暴雨,连着下了接近半个月的雨,把我们担心坏了。公司就让我们提前停止常规打水,然后把水引到挖好的排水沟里面去,水泵啥的都替我们做好准备。这是个小细节,但当时几乎挽回了我们一年的损失,如果淹了就颗粒无收,整年的投入就白费了,真是有惊无险。
“这一件事就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益,这就是科学管理呀。”种植大户张书海感慨道。
⬆ 种植基地的西兰花
人力纽带:从“干半年闲半年”到“天天有活干”
在宁夏地区,大量务工人员来自外地。按此前的初始模式,雇主即使只能安排工人几天的工作,仍需支付几近整月工钱以维持雇佣关系。工人认为自己原本计划通过整月劳动赚取收入,这才远赴宁夏,机会成本较高,一旦实际做工时间不足,导致劳务收入不及老家的工作,出于保障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导致其次年不再返工。
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需要大量的工人。为了替农户们解决用工成本问题,兴耘田推行“共享劳工”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成“灵活用工库”,按需调度。当某家农活暂停时,闲置工人可转移至其他有需求的农场继续劳作。例如西红柿打岔期结束后,兴耘田会介绍工人去与其合作的其他种植户家的西兰花田进行除草,既确保工人持续获得收入,又帮助错峰调配人力资源。这种灵活用工机制既维护了劳动者权益,又降低了雇主的季节性人力开支。“工人来回调着使用,相对来说就把我们的成本摊薄了。”种植大户张书海说。
除了种植环节,在包装运输环节同样有着用工需求,为此兴耘田公司还专门包机票引进云贵川专业打包劳工。与普通打包工人“粗放式”包装不同,这些心细的“蔬菜打包专家”将本来弯曲的辣椒同向并列“弯靠弯”对齐,严丝合缝紧密排列,一方面计划好空间,每箱可以多装不少斤两,节约了包装成本;更重要的是经过36小时的运输,辣椒之间来回挤压,甚至还可以让其逐渐压直,品相更显高端。“那个弯的辣椒经过他精心打包,走到广州都让它直了。等到供应商验货时,打开包装一看,第一印象整整齐齐,同样一箱货到广州能多卖50元,”种植大户张书海感慨,“而且他们一天可以打80箱,他们都快形成独有的技能了,一刻都不停你都追不上他们的速度。”
⬆ 具有地理标志认证的“张亮香瓜”
深耘脚下田,心驰万里天
在张良村兴耘田建成的宁夏蔬菜现代集配中心(兴耘驿站),立着一块巨大的标志牌,上面写着“宁夏蔬菜从这里走向世界”,路过的车辆都能看见。自2024年五月起,兴耘田公司培育的冷凉蔬菜开启跨洋之旅——这些经过专业冷链锁鲜的时令佳品,从贺兰山脚下的种植基地出发,每周定期搭乘银川至迪拜的班机,以“腹舱带货”的方式穿越云层。经过约8小时的飞行,到达阿联酋迪拜国际机场,被快速运输分发到商超、酒店、餐厅等。
魏新民踌躇满志地指着这块标志牌,讲起了兴耘田鲜菜产品出海的蓝图:“2024年我们首次出口迪拜,真正打开了国际市场。尽管当前运力有限,我们的蔬菜还无法大规模出海,但这些困难我们都将在政府的帮助下一步步克服。农业企业如果只是想着自己赚钱,那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可持续、规模化、国际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让更多的农民受益,让宁夏的农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此,种植大户张书海也表示非常期待:“现在蔬菜国内也卷得很,必须开辟新战场。宁夏距离中东比较近,又有着民族文化的优势,魏总决定出海我们是非常赞同的。”国内蔬菜市场早已褪去暴利光环,曾经冬季动辄十几元每斤的黄金时代,随着物流网健全发展和大棚种植大规模普及一去不返。与此同时,中东鲜菜需求大价格昂贵,而供给侧基础设施和前期投入无需大规模加大投入,用工成本也已精细化分摊,对农户而言生产成本差别不大,两相对比之下利润可观。”“我们宁可再多花成本把质量拔高,毕竟中东市场收购价非常高,几乎是国内的十倍。”种植大户张书海边思考边讲道。
当被问到今后的打算时,蒲少军和张书海不约而同地挺起了胸膛。“就是要跟着魏总好好干!”他们期待与兴奋的表情感染了所有人,“很多人讲什么扶贫脱贫,公司不可能直接拿钱给你。他们是看你种蔬菜,好品种我介绍给你,销路我给你,价格再带动起来,这才是扶贫。”看着窗外逐渐聚集起来的播种队伍,贺兰县老乡蒲少军朴实的话语久久回荡在耳边。扶贫要从产业出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到农村做什么、怎么做,要有一些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如果只是给农民发红包,那不是帮扶,而是救济。资本下乡,要把投资投到点上,南辕北辙不行,要真正做到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兴耘田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农户和工人作为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加入这兼具资源、管理、科技、销售渠道的现代化“大家庭”。在兴耘田构建的现代化农业生态中,躬耕的农户与穿梭的产业工人,正从分散的个体变为协同的新单元。在六大“纽带”的帮扶与连结下,粗糙的手指触控着智能终端,沾满晨露的蔬菜贴上了溯源二维码,传统农作智慧与现代产业文明在宁夏相逢融合,大家的口袋都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