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AI、区块链与智能物流重塑海湾电商生态

AI、区块链与智能物流重塑海湾电商生态

2025年7月

7月封面文章

海湾国家电商产业生态重塑
 
● 数字经济赋能海湾国家电商本土化进程
● Shein、Temu 如何破局海湾电商市场
● 海湾国家数字贸易规则变革及其影响
● AI、区块链与智能物流重塑海湾电商生态
● 资本如何助推海湾电商生态——从投资模式到本土竞争格局

文|徐静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讲师、博士     图片提供|徐静

 

导读

AI文化敏感度系统、区块链商品溯源机制与智能物流在海湾电商生态中的实际应用,呈现新兴技术在提升用户信任、优化履约效率和推动平台本土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AI文化敏感度系统的试水与应用

● 区块链溯源技术的信任重建功能

● 智能物流与沙漠地形的适配实践

● 未来展望:技术演进对商业模式的再塑

 


 

近年来,随着“后石油时代”战略的推进,海湾国家加速推动经济多元化,电商产业成为区域新兴支柱之一。以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数字经济战略”为代表的政策体系,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便利化及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支撑,也催生了大量技术应用场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智能物流等新兴技术,正由后台支撑角色转向前台赋能核心,深刻改变着电商平台的运营逻辑、供应链组织方式以及消费者体验。

以Shein、Noon、Amazon.ae为代表的平台正在尝试引入AI内容识别系统、可追溯区块链溯源机制与本地智能仓配体系,以应对市场对文化适配、商品可信度与配送效率的多重要求。然而,海湾地区在地理、文化、监管等方面的特殊性,也对技术本地化提出了更高标准。

 

AI文化敏感度系统的试水与应用  

在海湾国家的电商环境中,文化认同与宗教规范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度与品牌传播力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内容审核机制在面对高度复杂的文化敏感性问题时,往往反应滞后或标准模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多语言识别、图像审查、语义匹配等领域的突破,使得“AI文化敏感度系统”逐步成为跨境电商平台本地化策略中的关键工具。

以TikTok为例,该平台自2021年起在海湾市场加快本地化运营布局,尤其重视内容审查系统的文化敏感度调校。TikTok阿联酋分公司与本地宗教学者及语言专家合作,对AI内容识别系统进行定向训练,使系统能够识别并屏蔽含有宗教讽刺、裸露、斋月期间不当营销内容的视频。该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方式不断修正判断边界,使平台避免因内容触碰当地宗教文化底线而被监管机构约谈甚至下架。

此外,AI系统在图像自动识别方面的表现也直接影响平台广告审核效率。例如,Shein在进入沙特市场初期,曾因广告素材中使用过于时尚化或西方审美倾向的模特照片引发争议。2022年起,Shein通过与中东本地技术服务商合作,部署了一套图像AI审核模型,对商品图像中的服饰款式、模特姿态、背景元素等进行风险打分。系统识别出的“高风险内容”会自动提交人工复核或被调整为“仅在非海湾地区展示”。

这些技术的实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审查环节,还能通过数据积累反馈到内容创作端。Noon平台于2023年上线的内容推荐系统,便是基于用户浏览行为与文化敏感性标签共同训练的算法,能够精准推荐符合本地节日、习俗及消费偏好的商品和视频内容。例如,在古尔邦节前夕,平台自动将符合穆斯林审美与节日习俗的商品推送至首页推荐位,同时对违背节日饮食规范的推广内容进行限制。

从实操角度来看,这类AI系统的搭建面临几个关键挑战。首先,语言识别需兼容方言与阿拉伯语特有的语法结构。许多AI模型在翻译或语义识别时容易忽略语境中隐含的文化暗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高频次本地语料标注与迭代训练。其次,图像识别需要精准判别“文化边界”,而非单纯依赖西方的审查逻辑,这一过程对模型训练集的本土化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部署AI文化敏感度系统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品牌“在地化治理能力”的体现。以小红书出海版RED为例,其在阿联酋市场上线前,便对AI推荐算法中的关键词过滤机制、宗教节日内容逻辑、用户评论系统做出全方位改造,并将包括数据合规、文化适配在内的风险参数纳入平台内容运营KPI。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平台在当地用户中的信任度,也为后续商业化提供了制度基础。

总体而言,AI文化敏感度系统已成为中国企业打开海湾电商市场的“第一道门槛”。其背后不仅涉及算法技术的迭代,更牵涉本地社会的价值认同与信任机制构建。未来,在海湾市场进一步扩展的过程中,如何将AI系统与本地文化研究、宗教规范及监管要求融合,构建具备高度适应性与自我更新能力的内容治理机制,将是中国企业提升海外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区块链溯源技术的信任重建功能  

在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湾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原产地以及清真认证的关注日益提升。尤其在高端消费品、进口食品及美容产品等领域,虚假标签、渠道不明和原产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屡被媒体曝光,严重影响了跨境电商平台在本地市场的公信力。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可追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技术特性,正逐步成为重建消费者信任、优化监管效率的关键工具。

以迪拜自由区内开展业务的阿联酋本地电商平台Cartlow为例。该平台主打电子产品、家电和翻新商品的二手交易,消费者普遍对产品来源、维修记录及是否为原装存在疑虑。2022年起,Cartlow联合IBM在中东区域数据中心部署了基于Hyperledger Fabric架构的商品追溯系统。每一件上架商品的维修记录、检测报告、物流流转数据都会被实时上传至链上,消费者在下单时可通过平台提供的二维码直接查询到该产品从供应链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过程。这不仅提升了商品透明度,也有效降低了平台投诉率与退货率。

食品行业的实践更加典型。沙特本地食品品牌Almarai与中国蚂蚁链技术团队合作,搭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乳制品溯源系统。该系统涵盖从奶牛养殖、饲料使用、冷链运输到零售终端的全流程记录。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追溯码,便能查看牧场来源、检测批次与运输路径。这一创新在2023年沙特国家食品安全月期间获得政府监管部门高度评价,并被纳入沙特食品药品管理局(SFDA)“数字食品监管沙盒”试点计划。

从技术落地角度看,区块链溯源系统在中东市场的推广,面临本地法律环境、数据主权及技术标准不一等现实问题。例如,不少GCC成员国对数据跨境流动仍持谨慎态度,企业在部署链上系统时,往往需将节点部署于本地服务器,以满足本地“数据不出境”政策要求。同时,不同平台间链上标准不统一,也造成消费者在多平台溯源时体验割裂,这对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升级提出了新的协同要求。

针对这些挑战,部分中国出海企业已探索出一套适配路径。义乌某头部快消品出口企业在进入卡塔尔市场时,因产品涵盖保健类饮品,被要求提供清真与原产地全程认证。该企业在国内组建独立的区块链标签管理系统,并通过与卡塔尔电商平台Snoonu的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跨境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后台通过接口调取链上物流、报关与认证数据,不仅满足卡塔尔食品进口监管要求,也大幅缩短了通关与上架时间。

此外,区块链技术也正被用于应对“清真认证滥用”问题。一些电商平台尝试通过“链上认证+监管机构节点接入”的方式,将认证流程标准化、可验证。例如,阿布扎比某跨境平台正在与马来西亚清真认证机构JAKIM合作,将认证数据链上化,并要求认证结果由中东本地权威机构复验再上传,形成多节点双认证机制。这种方式既打破了传统纸质认证的孤岛状态,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总体来看,区块链溯源技术正逐步渗透到海湾国家电商运营的核心环节,既回应了消费者对“产品可信”的刚需,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高效的数字监管工具。对中国企业而言,如何结合自身供应链特点,借助本地合作方完成链上数据对接,并在数据主权、认证接入等方面与监管机构建立机制性合作,是实现技术赋能与合规并进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GCC国家加快推进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区块链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跨境电商的透明化与标准化进程。

 

京东产发与阿布扎比机场自由区合作签约,共建中东智慧物流枢纽

 


智能物流与沙漠地形的适配实践  

物流体系的效率在决定电商服务体验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于海湾国家而言,其地理结构以沙漠、干旱、低密度聚居为主,加之城市间距离较远、道路基础设施在边缘区域覆盖不足,给传统物流体系带来显著挑战。随着AI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区域头部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正在加快部署“智能物流”系统,以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成本控制、时效提升和服务下沉的平衡。

沙特阿拉伯是首个在沙漠腹地试点无人配送项目的GCC国家之一。当地电商平台Naqel Express与中国无人配送技术企业优艾智合(Uisee)合作,于2023年在利雅得以北约150公里的Al Majma’ah区域投放了首批低速自动驾驶物流车。这一项目针对小城镇人口密度低、配送路线不固定的问题,设计了基于AI路径规划与地理边界识别的自动行驶系统。车辆可在城市边缘地带自动完成包裹投递,并将取件情况实时回传平台。试点阶段数据显示,日均包裹签收率提升15%,末端配送成本下降约18%。

阿联酋方面,电商平台Noon则专注于城市圈内部的高效化配送。其智能仓配一体化系统依托迪拜南部自由区的大型集约式物流中心,部署了由AI控制的机器人分拣系统、温控智能仓储架和数据驱动的运力调度平台。例如,系统可根据当天订单密集度与路线流量实时调整货车出发顺序,并通过算法预测某一区域订单增长趋势,提前完成快件预置。这一系统显著提升了在迪拜、沙迦之间的高频配送效率,尤其在“斋月购物季”期间,实现了高峰日订单无延误率超过96%的表现。

在跨境电商方面,中国企业也逐步介入海湾地区智能物流网络建设。例如菜鸟国际在巴林与本地物流企业Aramex共建的智能转运中心,采用RFID追踪+AI分拨匹配技术,实现中国-海湾双向电商包裹的“次日集散”。中心内设有全自动包裹分拨线,能在45分钟内完成1万个包裹的目的地识别与自动分配。该项目有效缩短了海湾内部转运时间,特别是在阿曼、科威特等二线市场,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的服务满意度与复购率。

值得关注的是,受限于海湾国家高温、风沙及局部地区5G通信覆盖不充分等因素,无人机、自动驾驶等先进物流工具的部署仍面临技术适应问题。例如,某中国无人机企业在阿布扎比郊区试点包裹投放过程中,因高温环境导致锂电池寿命大幅衰减,飞行时长低于预期35%。为应对这种情况,运营方开始引入更耐高温的固态电池技术,并尝试与地面机器人联动,形成“空地接驳”模式,逐步探索出适合当地地理气候的智能物流技术标准。

总体来看,海湾国家正在加速布局适配本地地理特征的智能物流体系,从“自动化仓储+智能分拣”到“AI路线规划+自动配送”,以应对沙漠城市结构下的物流碎片化与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电商企业而言,参与本地物流网络的数字化升级不仅有助于保障服务质量,也能深化与海湾电商平台、监管方的技术合作关系,为后续平台拓展和业务下沉打下良好基础。智能物流作为电商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其与AI、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将在未来中东数字经济中扮演更具战略意义的角色。

⬆ 极兔速递在中东

 

未来展望:技术演进对商业模式的再塑

在海湾电商生态持续深化的进程中,技术演进不仅优化了运营效率,更深刻重塑了平台的商业模式与竞争逻辑。未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底层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推动电商企业从传统“平台撮合”向“服务整合+场景延展”转型,形成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价值闭环。

首先,AI的能力边界正在从“推荐”走向“预测”。例如,沙特本土电商平台Salla正在与一家以色列AI建模企业合作,开发基于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情绪驱动算法模型”。该系统通过识别用户在斋月、开斋节等宗教节庆期间的浏览路径、点击频率和停留时长,提前生成节庆商品推荐模型,并在平台首页提前布设对应商品布局,从而实现从“人找货”向“货找人”转变。这种基于AI的消费心理洞察,将对平台前端展示逻辑、广告投放机制和库存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再造。

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打破“平台主导”的数据垄断局面,推动建立更加透明、公平的多边信任机制。在阿联酋,迪拜经济和旅游部联合多个跨国品牌启动了“OpenChain可信商户计划”,允许商户将溯源数据、支付记录、客户评价等上传至开放区块链平台。中国平台如拼多多跨境事业部也正与当地政府洽谈接入该体系,旨在通过透明机制向消费者传递品牌诚信。这一模式有望引发从“品牌口碑构建”向“数据可验证信任”的转变,促使中小电商也能凭借合规与透明在海湾市场获得流量支持。

再次,智能物流与物联网深度结合正在改写履约逻辑。以阿布扎比为例,当地电商平台Cartlow试点“物联网仓储调度系统”,通过感应器与AI算法联动,实现库内温度、湿度、振动等微环境的动态调节,为电子产品、生鲜等对环境敏感的商品提供个性化存储。这类智能调度系统,不仅提升履约效率,也在无形中倒逼平台实现从“大仓配”向“智能节点仓+前置仓”的结构调整,增强服务下沉能力。

展望未来,海湾电商企业与中国技术企业的合作将不止于工具层面的引入,而是可能共同构建起一套本地化的数字商业范式。例如,以AI为引擎的“可解释性算法模型”可能被引入平台审核与客服系统,解决宗教或文化敏感问题;区块链将在商品溯源基础上,拓展至税务合规、跨境结算等更复杂的业务场景;而智能物流则可能与碳排放监测系统结合,推动形成绿色可持续供应链标准。

简言之,随着数字技术在海湾地区电商生态的不断深入植入,商业模式也将从流量导向转向服务能力导向。中国企业在此过程中,不仅是“技术输出者”,更应成为“模式共建者”,以适配性、共赢性为原则,打造可持续的跨境数字商业格局。

【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4NXCGL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