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福州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福州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文|董红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导读

新时期,福州都市圈要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建设同城化通勤圈。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城化家园

   福州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地域特色

福州都市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福州都市圈发展重点

建设现代化福州都市圈的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福州都市圈山海特色鲜明,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门户,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目前,福州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福州都市圈尚处于发育阶段,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高水平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等。新时期,福州都市圈要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建设同城化通勤圈,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共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撑福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 福州都市圈
● 山海协作
● 发展重点

截屏2022-04-26 上午11.01.44
⬆ 福建福州中洲岛阳光明媚的景色


福州都市圈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岸,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的测算,福州都市圈是以福州市为中心,包括联系紧密的莆田、宁德共同组成,陆域面积2.97万km2,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53万亿元,常住人口约1500万人,分别占福建省的24.0%、34.8%和36.0%,人均GDP达1.5万美元。福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福州,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位于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入海口,经闽江内联腹地,外通大海,交通便利,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福州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地域特色

(一)福州都市圈发展现状
福州都市圈山海特色鲜明,是对台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目前,福州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1.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0-2020年,福州都市圈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由4712.4亿元增长到15283.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约为12.5%。占福建省GDP的比重由31.4%上升到34.8%,在全省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福州市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占整个都市圈的65.0%,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2.产业协作持续深入,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2010-2020年,福州都市圈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0.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0.8∶46.6∶42.6调整为6.6∶42.7∶50.7(图1)。福州都市圈现代化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已逐渐形成。福州市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千亿产业集群已形成;莆田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5-202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8∶55.3∶38.9调整为4.8∶51.5∶43.7,纺织化纤、工艺美术、食品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已建成全球装备领先的世界级啤酒工厂和全省第一个平台经济示范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台经济(莆田市人民政府,2021);宁德市已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材料、铜材料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和不锈钢生产基地(宁德市人民政府,2021)。

截屏2022-04-26 上午10.58.45

3.基础设施连通更为紧密,公共服务共享取得实效
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长300km的G228滨海大通道,连江、福清、罗源段等多段已通车;温(州)福(州)、福(州)厦(门)、(南)昌福(州)、永(泰)莆(田)、合(肥)福(州)5条干线铁路全面投入运营;莆(田)炎(陵)高速福州段、长(乐)平(潭)高速、长(乐)福(清)高速等多条高速路建成通车;福(州)莆(田)宁(德)城际铁路F1、F2线已开工,F3线已正式签约,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地区间交通更加便捷。福州都市圈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持续推进。教育方面,福州市、莆田市、宁德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签订了教育结对帮扶和中职对口帮扶的合作项目,打造市域教育合作的优质模式,推动区域内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方面,福州、莆田、宁德三市加强医疗系统的合作互助,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和医疗防治等领域展开深层次、多渠道合作互助,真正体现“山海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区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4.福州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渐凸显
作为福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福州市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从经济总量来看,2010-2020年,福州市GDP从3123.41亿元增长至10020.02亿元,约占福州都市圈的2/3,是都市圈内所有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图2)。从经济增长率来看,2019-2020年,福州市经济增长率为6.7%,与宁德市相当但远高于莆田市。因此,福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将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

截屏2022-04-26 上午10.58.52

5.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
福州都市圈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取得实效。一是水环境质量高。2020年,闽江、九龙江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木兰溪Ⅰ-Ⅲ类水质比例为83.3%,其他河流的所有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优良水质(Ⅰ、Ⅱ类)比例为87.2%,海水质量总体较好(福建省生态环境厅,2021)。二是空气质量良好。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95.9%~100%之间,平均为98.8%,福州、宁德两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三是森林覆盖率高。2020年福州市森林覆盖率为58.4%,比2015年提升约2.8个百分点;莆田市超过60.0%;宁德市接近70.0%。总体来看,福州都市圈森林指标持续向好,森林质量不断优化,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强。

6.区域合作机制逐渐完善
福州、宁德、莆田等闽东北地区经济协作已有30多年,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的成员城市之间建立了政府间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区域协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结合福建“海强山弱”的省情,提出了山海协作机制,并结合具体项目探索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福州、莆田、宁德三市围绕重大项目平台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项目推进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这些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了区域间合作往来,为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福州都市圈地域特色
福州都市圈“依山傍水”,与台湾海峡隔江相望,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海上商贸集散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山海特色鲜明
福州都市圈位于山海之间,福州、莆田、宁德等城市建设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势连绵起伏,山城相依,“港—城—乡”融入自然,形成独特的“山海城湾”格局和都市风貌。圈内自然资源种类多样,涵盖森林生态、内陆湿地、地质遗迹、野生动植物及海洋生态系统。各区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水、空气等环境质量优良,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更是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样板(福建省人民政府,2021)。

2.海洋文化发源地
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悠久的海洋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在与海洋长期互动中积淀了多种类型的海洋文化,如福州造船文化、郑和航海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马尾船政文化等,在中国海洋史上具有丰碑性意义。而妈祖文化、闽都文化、陈靖姑文化则是广大海内外同胞共同的精神记忆。莆田有“中国海洋文化发祥地”之称,妈祖文化诞生于此,且随着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传播至世界各地。平潭是南岛语族文化发源地,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址资源丰富,在我国海洋文明历史挖掘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福州发展海洋文化优势明显,海洋文化作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沉淀,对福州城市质量提升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具有促进作用。

3.对台交流的窗口
福州都市圈与台湾一衣带水,福州有对台交流的先天优势——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福州市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人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在产业、文化和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海峡两岸深化合作交流的重要支点。近年来,福州通过举办众多关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文化节”来深入推进两岸的交流合作,从文化层面上增进两岸人民的情感交融,为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下一步,福州将着力打造成为辐射海峡两岸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两岸交流的新名片。平潭综合实验区定位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和闽台合作窗口,积极推动两岸“应通尽通”。

 

福州都市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福州都市圈存在的问题
福州都市圈尚处于发育阶段,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高水平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

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中小城市发育较弱
根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的研究,福州都市圈属于发育期(Ⅲ型)都市圈,与上海、北京等成熟期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人均收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福州都市圈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足。2020年,福州市GDP为10020.02亿元,仅占福建省的22.8%,作为省会城市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020年,福州市经济总量是杭州市的62.2%,人均GDP是杭州市的88.6%。由于中心城市自身发展不足,尚未对周边中小城市产生明显的扩散效应。二是周边中小城市发育较弱,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协同发展效应。2020年,福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莆田和宁德均为2600亿元左右,约相当于福州的26.0%,未来发展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都市圈内城镇体系断层明显,未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

2.国际化程度不高,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
福州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城市,承载连接“一带一路”节点功能,作为国际人文交流与国际友好交往的平台与窗口,福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并不高,海外知名度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且低于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9》显示,福州为全球Gamma-级别城市,排名低于厦门、成都、重庆、武汉等Beta级别城市。主要表现是缺乏全球知名论坛、企业、高校、国际性联盟组织,国际高端会议少、国际外事机构少,特别是缺乏外国驻榕领事馆(黄启才,2020)。

3.高水平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
福州都市圈内公共资源分布不均,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资源分布较少。2020年,福建省高等院校共有89所(其中,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50所),仅福州市就有本科院校18所、专科院校16所,分别占全省的46.2%和32.0%,而莆田和宁德分别仅有1所本科和专科院校(表1),与福州差距明显。从医疗资源的分布看,2020年福建省共有三甲医院59家,仅福州市就有28家,占全省的47.5%,而莆田和宁德分别仅有2所三甲医院(表1)。由此可见,福州都市圈的高水平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产生较为明显的“虹吸效应”,促使生产要素更多的向中心城市流动,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福州都市圈基础设施连贯性、共享性较弱,跨行政区的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影响都市圈一体化进程。虽然大量的轨道交通在建设,但是连接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吴耀华,2020)。如平潭至福州滨海新城、福州老城区就业的居民跨区域通勤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尹稚,卢庆强,吕晓荷等,2021)。

截屏2022-04-26 上午10.59.00

4.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福州都市圈作为引领海峡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主要行业的研发环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福州都市圈R&D人员和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省的36.4%和35.8%,低于厦门都市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到3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都市圈内各城市应加强区域间的科技研究与技术投资。都市圈内产业链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区域间合作主要依靠政府推进,各地在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中同质化竞争严重,降低了企业的合作效率。


(二)福州都市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尚未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政府合作的动力。目前,福州都市圈内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产值和税收分成、企业优惠政策、税费优惠等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宁德市为配合敖江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清水蓝天·清新宁德”环保专项行动,关闭石材企业221家、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使得宁德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指标断崖式下跌,工人转岗就业压力巨大(吴耀华,2020)。未来,应建立多元化的财政、金融等激励机制、税收利益共享机制、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以补偿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与转型。

2.行政壁垒阻碍要素流动
区域间行政壁垒是阻碍福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障碍,尽管闽东北经济协作区联席会议取得显著成效,但仅限于上级政府间的交流和项目合作,而下级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动力,或者合作意识不强。尽管福州、莆田、宁德三市出了许多规划,由于政府各自为政,往往导致“规划同步,实施不同步”,如跨区域基础设施无法同时竣工,断头路现象严重;福州莆田的公路通道出资比例问题,两市尚难以达成共识等(吴耀华,2020)。

3.市场作用未有效发挥
目前,福州都市圈仍处于政府主导发展阶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区域间产业重复布局、缺乏配套性和延伸性、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在协调机制中话语权轻微,政府决定资源配置和协调项目合作,市场的协调作用未有效发挥,导致飞地园区配套政策吸引力不足,企业入驻热情不高,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福州都市圈发展重点 

新时期,应以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建设同城化通勤圈、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共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城化家园。

(一)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
提升福州中心城市能级,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主动力源、滨海新城为副动力源的双源驱动模式(福建省人民政府,2021)。优化提升福州中心城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支点城市,双动力源驱动做强中心城市,引领福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福州中心城区,打造宜居宜业之城。强化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均衡布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幸福生活圈。二是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滨海新城,加快推进新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产业向滨海新城集聚,促进城市均衡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城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空港、海港、国家数据中心、科研平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临空产业、高技术产业,建设区域物流基地,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心(福州市人民政府,2021)。三是推进福州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城的联动发展,形成“一主一副”双源驱动新引擎。推进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融合发展,加快两地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半小时经济圈。优化新老城区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布局,推进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的要素流动,增强中心城市整体竞争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引领、滨海新城为引擎的国家中心城市。

(二)建设同城化通勤圈
强化福州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建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同城化通勤圈,实现与周边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对内互联互通(福州市人民政府,2021)。一是完善都市圈内公路网建设。强化宁德—福州—莆田滨海发展带交通廊道通行能力,加快推进G228线福鼎佳阳—诏安铁湖岗公路福州段、S211线秀屿南日岛—闽清云龙公路、S501线平潭环岛路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四纵三横二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互联互通(福建省人民政府,2021)。构建滨海新城内外快速公路交通体系,加快实施G316长乐段、机场第二高速、滨海新城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主城区与滨海新城半小时多方位快速通达(福州市人民政府,2021)。二是建设都市圈城际铁路,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城际铁路F1线(福州—长乐机场)、F2线(莆田—长乐机场)、F3线(宁德—长乐机场),满足福州主城区、莆田、宁德、平潭之间的城际通勤需求,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三是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根据通勤需求,建立高峰线、通勤快线、社区公交、定制公交、跨区快速公交、机场巴士等多种公交路线,支撑多元通勤需求,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千米”问题。

(三)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共享
福州都市圈优质公共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高等院校、示范性中小学及三甲医院基本集中在福州市,莆田、宁德则寥寥无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都市圈内各城市均衡发展的基础,促进都市圈内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联合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支持都市圈中心城市高校、国内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合办学、远程教育、教师异地交流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特别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提升高中阶段普及率,为农村儿童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办学条件,提供教师培训机会,提升教师待遇和教学能力,加强学校管理水平。三是建设数字化平台,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建设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医疗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促进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扩大异地就医结算和远程会诊。四是提升医疗卫生共享质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院开放水平,加强与高水平医院的合作交流与组织培训,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的共享制度,加强区域医疗人才联合培养,扩大远程医疗合作范围,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五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建立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明确福州都市圈内各市的产业发展重点(表2),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纺织、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其内涵式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国民经济发展新动力。三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速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截屏2022-04-26 上午10.59.14

(五)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从源头抓起,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土地、水、矿产、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与生态环保产业合作,发挥沿海城市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山区市(县)的生态资源优势,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生产与生态融合发展(吴耀华,2020)。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污染较严重的纺织、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推动其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三是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度;持续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严格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

(六)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
福建省沿海和山区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开发程度、市场开拓等方面有明显互补性。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实现山海融合发展,有利于缩小山海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山海协作,福建省沿海和山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在共建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项目落地困难、园区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服务不完善、产业协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新时期,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将仍然是福州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依托园区开展产业对接,促进区外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山海产业互补发展格局。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各区(县、市)按照发展规划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协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强跨区域产业承接、转移和协作,构建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体系,推动山海共建园区和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完善招商协作平台。探索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间招商信息共享,鼓励地市间联合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共建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区域间梯度转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协作。引导省级创新中心向共建园区企业开放共享,推动企业跨区域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对接,鼓励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科研成果在共建园区内转移转化(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9)。

 

建设现代化福州都市圈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福州作为福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实现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必须提升福州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与要素流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实现区域内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福州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应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要素聚集能力;提升福州城市的发展能级,增强经济与人口承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实施强省会战略,鼓励福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二)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福州都市圈作为两岸合作的重要门户,应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打造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发挥福州寿山石、茉莉花茶、软木画制作工艺等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示范作用,拓展对外交流空间,促进福州文化“走出去”。二是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平台,积极办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高峰论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海峡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舞蹈艺术交流周等重大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扩大与台湾地区、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友好往来,提升国际知名度。三是加强国际空中通道建设。提升福州机场空中通道枢纽地位,将福州打造成两岸互联互通的主通道。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港口航线,提升福州港开放水平和国际知名度,推进跨国跨境“友好港”建设(黄启才,2020)。

(三)完善山海协作利益共享机制
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是促进山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实现山海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山海协作中,应继续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山海融合发展。一是完善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山海共建产业园区双方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GDP核算、招商引资、税收分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共享机制,改变目前对口帮扶县(市、区)仅限于每年给予对应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一定的资金帮扶、共建园区运营均由扶贫开发重点县一方主导的“帮建”而非“共建”的模式(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9)。二是探索山海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在产业转移和联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产业优化提升和合作共赢为目标,结合具体项目探索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在产值和税收分成、企业优惠政策、税费优惠等方面达成共识(尹稚,卢庆强,吕晓荷等,2021)。政府应当为产业转移提供专项补贴资金和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出台具体招商推介、项目转移鼓励措施,提升产业转移的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为都市圈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推动都市圈内要素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等关键性领域的实质性改革与建设。二是科学界定政府作用边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市场规则,及时纠正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市场失灵。将本属于市场的作用和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三是转变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调控手段。区域经济调控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渐向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保证区域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安树伟,肖金成,2016)。

(五)逐步扩大福州都市圈的范围
随着核心城市福州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辐射范围的扩大,正如国家发改委2021年6月批复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内容显示,逐步将周边的南平等地纳入福州都市圈的范围。一是从地理位置看,南平市的部分区(县)与宁德市毗邻,距中心城市福州较近,在福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将形成以福州市为中心,莆田、宁德、南平等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一体化都市圈,带动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南平加入福州都市圈将加强与中心城市的互动与交流,充分利用福州市的科教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下,增强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未来可将中心城市的产业链向闽北地区延伸,在解决沿海城市资源不足的同时,加快对山区城市的产业转移,缩小山海发展差距,形成山海协作发展新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安树伟.我国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J].开放导报,2021(4):15-23.
2.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莆政综〔2021〕46号,2021.
3.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宁政〔2021〕2号,2021.
4.福建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Z].2021.
5.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Z].闽政〔2021〕11号,2021.
6.黄启才.提升福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建议[J].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5):65-67.
7.吴耀华.闽东北区域协同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0.
8.尹稚,卢庆强,吕晓荷等.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69-195.
9.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榕政〔2021〕4号,2021.
10.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深化山海协作,构建福建区域经济新格局的    建议》的答复[EB/OL].[2019-08-07].http://gxt.fujian.gov.cn/gk/dbwy    zs/201908/t20190807_4959893.htm
11.安树伟,肖金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逻辑演进[J].改革,2016(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