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成都都市圈是引领带动成渝双城发展的重要极核——《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解读

成都都市圈是引领带动成渝双城发展的重要极核——《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解读

文|阎星  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导读

成都都市圈地处我国西部战略重点发展区,是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核心承载区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的背景

成都都市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四川省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特色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的背景    

国家编制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是实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必然举措。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而后每年印发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19年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均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列为年度重点任务,《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更是提出要“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明确“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都市圈已经成为当代我国经济社会重要的空间承载形式,成都都市圈是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都市圈之一,也是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的都市圈。

国家编制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必要举措。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充分发挥成都的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的比较优势,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自此,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建设,便成为了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全局之谋”。

国家编制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背景下,推进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成都都市圈地处我国西部战略重点发展区,是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核心承载区。都市圈联系和辐射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腹地十分广阔,区域市场潜力巨大,有条件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为重要的人口、经济和城镇密集区。

 

成都都市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四川省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都市圈是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极核。围绕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并与重庆都市圈相向发展,是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战略举措。德眉资三市地处成都东进的主要方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区域,成德眉资四市共建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在空间上可与重庆呼应、相向发展,进一步深化川渝协作,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在能级上可聚四市之力,形成与重庆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人口集聚、功能协作等方面相匹配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都都市圈建设是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关键动力。成都都市圈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四川全省人口最密集、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近年来,成都都市圈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占全省人口和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截至2020年底,成都都市圈人口规模达296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2.24万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35.4%、4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54万元/人,超过了全国7.24万元/人,高出四川全省平均水平约30%。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发展,有助于提升成都城市能级,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有助于成都周边城市实现借势发展,逐步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有助于示范带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发展,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更好发挥生态功能。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特色 

1.《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兼顾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区域发展特点。《规划》体现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提出的八大重点任务涵盖了都市圈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等领域,正是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规划》也突出了成都都市圈的特色,如强调要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要建成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这正是基于成都都市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的独特区位、成都承担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区域特色。

2.《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强调宏观导向与建设路径相结合。《规划》明确都市圈的建设分两步走,在2025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2035年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同时,《规划》明确同城化发展导向,通过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支撑作用,全面推进都市圈建设。

3.《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突出改革创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行政区划的分割对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进一步影响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规划》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效路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不但可为其他都市圈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而且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尝试。

4.《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注重与其他规划文件的衔接性。成都都市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大极核之一,也是四川省的主干。《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一方面,本《规划》对上述规划中提到的成都都市圈建设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化与扩展;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成都都市圈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如,强调要与重庆相向发展、与重庆积极开展合作,呼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协同发展,发挥四川省的“主干”功能。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抓手。《规划》共11章、38节,内容涵盖了都市圈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规划》中列出的17个专栏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专栏以重点方向、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要平台的形式对都市圈建设的8大重点任务进行了具化,具有可操作性。

2.要明确建设时序和责任主体。《规划》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出了发展目标,也明确了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责、成德眉资四市推进成都都市圈发展的主体责任。未来应以规划目标为导向,明确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将目标分解至各个年度,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稳步推进《规划》的实施。

3.各类智库机构应加强对《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的跟踪研究。《规划》公开后,相关领域的智库及专家都十分关注,也对《规划》进行了系列研究。如,成都市社科院迅速动员组织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西南交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发表理论文章对《规划》进行研究与阐释。未来,各类智库还应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研究,及时总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经验与特色做法,对比发展现状与目标,同时加强与各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