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伟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片提供|刘伟才
导读
过往贬低非洲的史观除了“无历史论”和“外来论”外,还有一种就是认为非洲的历史没有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非洲没有对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即便如奴隶输出之类的“贡献”,被强调的也仍然是欧洲人的主导。所以,非洲民族主义史家和致力于给非洲史以更客观地位的学者们的一个重要工作指向就是从全球史视野看待非洲,从各个方面和层面明确非洲之于世界的意义。仅最近数年,就出现了多部由非洲史名家撰写或主编的从全球史看非洲的著作,托因·法罗拉主编的《全球史中的非洲》就是其中之一。
托因·法罗拉在《全球史中的非洲》的导言中回顾了近代以来非洲“被书写”的历程。在导言的开头,法罗拉直接指出了关于非洲史的一个“最常见且最具悲剧性的刻板印象”,那就是认为非洲史与西方历史不同,它不仅无法为世界做出贡献,也无法从中受益。实际上,近代之前欧洲和中东的学者与旅行者往往是将非洲视为全球世界的一部分,所谓的“与世界无关”或者“对世界没有贡献”不过是近代以来欧洲人生造出来的将大西洋奴隶贸易和殖民非洲合理化的理论。从现在回看,这种理论的荒谬性很明显,但在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约150年时间里,这种理论却一步步巩固并且深入欧美人心。在这种“大势”下,也有一些欧美黑人学者和少量非洲黑人学者发文著书反击,但影响甚微。
20世纪50—60年代,非洲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非洲民族主义思想也昂扬激荡。非洲民族主义史家和倾向于非洲的非洲史研究者尝试打破“非洲无法为世界做出贡献也无法从中受益”的观念,逐步确立了一些关键理念和原则,比如强调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强调非洲是一个复杂多样且充满活力的大陆、强调非洲人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之类。在这些理念和原则指引下,欧美的非洲史学者和非洲的民族主义史家做了很多工作,逐渐地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没有非洲的世界不完整,没有非洲史的世界史也不完整。
那么,到底如何明确非洲之于世界、非洲史之于世界史的意义或者价值?对此,托因·法罗拉携众作者给出了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明细”。在除导言外的20章中,《全球史中的非洲》的作者们关注的主题涉及人类起源、非洲与地中海世界、撒哈拉贸易网络、非洲与印度洋世界、非洲与大西洋世界、非洲与殖民主义、非洲与世界大战、非洲民族主义与去殖民化、非洲与种族主义、非洲史中的疾病与医药、非洲与宗教的全球化、非洲与冷战、非洲与大国和国际合作伙伴、非洲流行文化与世界、非洲与全球化。
按照托因·法罗拉的说法,《全球史中的非洲》要强调的是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在宗教、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具体的话,就是强调世界史起始于非洲、非洲史一向充满活力、北非史对于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史至关重要、非洲从未与世界隔绝、非洲自古以来对世界的影响远超人们的想象。而尤其重要的是非洲对世界的影响:1800年前,非洲为其他地区贡献了思想、文化、财富与辉煌,尽管大西洋奴隶贸易“不堪回首”,但它所带来的利润确实为欧洲的新技术和工业化提供了支持。1800年后,非洲向世界提供了发展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和关键资源,在世界大战以及多种国际议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黑人的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
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这种复杂在于,在身处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非洲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而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是消极的东西和积极的东西并存。很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史中的非洲》的一些作者愿意肯定外部世界介入的积极影响——即便这种介入整体是消极的,比如大西洋奴隶贸易推进的过程中,奴隶之外的其他商品也成为交易对象,一些非洲人借此与欧洲人建立婚姻联盟,获得财富、技能与教育;比如冷战,尽管它对非洲的影响整体是负面的,但确实有一些力量从中获得了一定好处。另一方面,一些作者也愿意承认非洲主动性的消极方面,比如在应对殖民入侵时,一些王国、酋邦和族群为了独立和自尊进行了英勇抵抗,但也有相当多的群体和个体选择站在殖民者一边,与其合作,最终导致了对殖民主义抵抗的失败,也伤害了另外的一些非洲人,造成了非洲内部的分裂。
然而,不管非洲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或方式进入全球史,也不管它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如何,随之而来的根本问题是:为何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矿产丰富、对世界做出诸多贡献的非洲依然处于发展落后状态?这显然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也必须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去看待。
从历史来看,奴隶制、奴隶贸易、殖民入侵和统治塑造了一个束缚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非洲始终处于不利但又不得不“顺从”不利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具体表现是非洲总是处于供应链的低端,无法积蓄起进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经济的力量。这个框架延续至今,仍以“新殖民主义”、本地政治碎片化、对单一作物或资源依赖等形式继续发挥作用,非洲国家本身的政治不稳定、治理失当与腐败、人口爆炸等也成为痼疾。解决这些问题,固然是非洲国家自身的任务,但迄今为止的事实证明,非洲国家自身现有的能力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外力的作用也受到限制。更为严重的是,事实还证明,不能解决问题的后果就是问题更加严重或者出现新的问题。
针对这种局面,《全球史中的非洲》给出的战略是实现经济与民族的“去殖民化”。具体对策则是五个方面:强化非洲经济共同体建设,进而借助有效的经济与政治整合能力与世界各地区重新谈判贸易协定,更有力地在全球范围内行使自主性;终结对外国援助的依赖,提升政府责任感;建立法治,以遏制腐败、推动自由市场运作、促进自由贸易、维持低税收与低政府开支,并限制阻碍商业与创新的监管规定;确保教育与创新获得优先发展;推进妇女赋权。
《全球史中的非洲》意在强调非洲与世界的联系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但也承认非洲在全球史进程中的边缘性地位,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运行中的边缘性地位。这种边缘性地位的根本原因除了外力的强势外,也有非洲内部的“冷漠、仇恨与竞争”。显然,这种局面并不容易改变——一直存在的对非洲前景持悲观态度的人甚至坚信这种局面根本不可能改变。就此而言,如《全球史中的非洲》这一类书的意义,可能首先在于改变认知——改变外界对非洲和非洲人的认知,改变非洲人对非洲大陆和所属非洲国家的认知,然后以此为基础去提升非洲自身发展的能力,改善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的地位,使非洲在全球的地位更加凸显。
《全球史中的非洲》
|Toyin Falola and Mohammed Bashir Salau (eds.), Africa in Global History: A Handbook, De Gruyter, 2023.|
作者简介:
托因·法罗拉(Toyin Falola),德克萨斯大学教授,曾任美国非洲研究协会主席,出版大量与非洲史、非洲研究相关的著作;
莫哈梅德·巴希尔·萨劳(Mohammed Bashir Salau),密西西比大学(Lund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非历史方面的研究。
目录
1. Human Origins, Early Societies and Migration to 1000 CE
2. Africa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3. Tran-Saharan Networks to 1800
4. Africa and the Indian Ocean World to 1800
5. Africa and the Atlantic World, 1400–1860
6. Africa and Europ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Legitimate Trade” Era and Christian Missionaries
7. The European Conquest of Africa, 1879–1914
8. Impact of African Colonial Experience 1914–1940
9. Africa and the World Wars
10. Nationalism and Decolonization in Africa, 1918–1975
11. South African Apartheid and Resistance: A Global History
12. The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of Apartheid South Africa and the Cold War: A Global History
13. Diseases and Medicines in African History
14. Africa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15. Africa and the Cold War
16. Africa and the USA
17. Africa and China
18. Foreign Aid to Africa Since 1940
19. Globalization, African Popular Culture and Hip Hop: An Embedded History
20.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 and 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