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衍锦 五矿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导读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共生关系
● 历史回溯:金融创新在产业革命中的推动作用
● 中国实践:金融创新赋能科技自立自强
● 结论:以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共生关系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6月)中曾强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而融合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归纳起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根基,以产业创新为目的,金融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
历史回溯:金融创新在产业革命中的推动作用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历次产业革命均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关键支撑。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银行信贷体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市场崛起,再到现代风险投资推动的数字经济革命,金融创新始终是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银行信贷与资本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英国,以蒸汽机改良、纺织机械化为标志,推动英国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成为全球首个工业化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离不开英国金融体系创新,英格兰银行的创立、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如东印度公司)为工业投资提供了长期资本;信贷扩张、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家能筹集大规模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工厂建设,最终推动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市场与产业规模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为特征,金融创新对科技产业创新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化。美国依托华尔街资本市场的崛起,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为铁路、钢铁、石油等重工业提供巨额融资。JP摩根等投资银行的出现,推动了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得以规模化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电灯发明最终依托通用电气(GE)的资本支持实现商业化。
(三)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后期):风险投资与科技孵化
20世纪下半叶,硅谷的崛起彰显了金融创新的新范式—风险投资(VC)。英特尔、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初创企业依赖风险资本的“输血”实现技术突破。纳斯达克市场的建立进一步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渠道,使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在其著作《经济史理论》中提出:“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他认为工业革命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如果已经发明的创新技术缺乏大量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
回顾历次工业革命进程,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帮助科学技术发明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中国实践:金融创新赋能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以适配科技创新需求。党和国家致力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科创板、北交所相继设立,支持”硬科技”和”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助力关键技术攻关。
然而我国金融体制在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尚存短板,主要包括长期资本不足、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金融工具适配性不足等问题。
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虽然我国企业R&D经费逐年增长,但截止2024年四季度末,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满足率(获贷率)为55.7%,科技型中小企业为46.9% 。在债权融资方面,截至2022年,我国企业占比90%的中小企业仅获得了22.57%的贷款融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仅占银行贷款总规模的3.2% 。上交所2023年统计,科创板上市企业中,仅12%在早期获得过银行贷款。在股权融资方面,科技部组织的2023年创业风险投资统计调查显示,2022年仅有8.8%的投资金额和20.2%的投资项目投向了种子期科技型企业 。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规模、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也让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实现上市融资。
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了系统部署,其中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近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从资本市场改革到银行信贷创新,从保险保障完善到财政金融协同,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支持体系。2025年5月13日,科技部、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各部委联合制定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指出: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金融资本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2025年6月18日2025陆家嘴论坛上,多部门发布一揽子政策。金融监管总局正在大力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以科创板为“试验田”,推出“1+6”改革;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资金来源;推进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常规化,畅通多元化退出路径。人民银行表示将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运用风险分担工具试点,探索基金募集新路径。2025年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对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和针对性支持举措,强调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服务能力和长效机制建设。
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以“组合拳”方式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当前,全球正迎来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持久动能,方能助力我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关键领域技术话语权。
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结合金融推动科技的历史镜鉴和最新出台的政策动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从思想上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金融领域长期存在谈“创新”色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创新”总伴随着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低。即便风险投资机构也常使用对赌、回购等措施规避风险,仅部分民营或外资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资产投资组合等方式实现风险投资及收益。金融创新首先要从思想理念上转变,树立“耐心金融”的思维,尊重科技创新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的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想和“风险回避”的固有观念。积极培育“创新友好”的金融文化氛围,鼓励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的土壤。建立更包容的金融监管框架,对科技金融业务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提高风险容忍度。
(二)从法治上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目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能否有效落实,长期坚持,尚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如若提振信心、坚定信念、转化思想,还应推动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科技金融促进法》等,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预期。
(三)从组织上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从政策层面落实到实践,需要明确的组织保障。国家层面可设立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大湾区等)开展综合试点,形成可复制的科技金融模式并加以推广。机构层面可尝试组建科技金融专业银行,或在政策性银行中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专注于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从评估上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应具备“创新友好”的特征,对科技金融业务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可借鉴风险投资机构的算总账、一揽子资产组合收益核算及投资业绩信用积分制来完善长周期科技金融业务的评价体系,将容错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科技金融政策的效果评估可建立多维指标,既关注贷款余额、上市公司数量等量化指标,也考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生态培育等质性成效,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多维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工具和力度。
(五)从市场上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可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市场等配套市场,促进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的深度融合,为金融支持提供价值锚定。推广“贷款+外部直投”联动模式,鼓励银行与风投机构合作,以“投贷联动”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深化科技保险试点,探索中试保险、研发中断险等新型险种等创新工具。优化金融工具适配性,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整合企业研发投入、人才团队等“技术流”数据,优化传统信用评估和抵押贷款模式。发展科创债券市场,试点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优化科创板上市标准,放宽未盈利科技企业(如AI、商业航天企业)上市门槛。
(六)从资金上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持续增加“耐心资本”供给,支持长期研发投入。通过健全国有资本全周期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鼓励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扩大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推动保险资金参与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投资,试点长期股权投资,拓宽资金渠道。发展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促进创投资本流动性,解决“退出难”问题。
结论:以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纵观世界工业革命史,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科技创新是0-1,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是1-100。金融创新在推动科技发明从1-100,从发现到应用推广上意义重大。科技创新是起点,产业创新是彼岸,金融创新正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活水”。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创造历史,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握历史机遇的关键。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让科技创新走出实验室,落地产业链,是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部署,做好科技金融文章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