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德国】高鹏 德国China Window 国际智库董事长
导读
● 中国“人力资源鸿沟”的挑战
● 中国方案:“大HR”现代人力资源智慧生态
● 发展趋势与挑战应对
● 结语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产业结构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一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突破千万大关,叠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的庞大待业群体,形成巨大的就业供给压力;另一面则是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却深陷“求贤若渴却难觅良才”的困境。这种“人才错配”的鸿沟,深刻反映了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裂。
然而,直面这一复杂挑战的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其功能却大多仍停留在“简历搬运工”的初级阶段——被动地进行岗位与人才的机械匹配,既无法精准对接新兴产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无力破解因技能错位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顽疾。传统模式寻求破局之道迫在眉睫。
根据Trading Economics的数据,德国青年失业率长期稳定在6%以下的低位,其背后是一套成熟、高效、协同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在强力支撑。德国在平衡就业市场、弥合技能鸿沟、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无疑为中国破解当前困局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镜鉴对象。
德国模式:协同治理、双元制与“大HR”
(一)三层协同治理体系:政府统筹、协会定标、机构多元服务
德国模式的成功,绝非单一主体之功,而在于“政府-协会-机构”三者间权责清晰、协同发力。政府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兜底保障;行业协会统一标准、严控质量、连接供需;民间服务机构则各展所长,提供专业、高效、贴地的多元服务。通过这三层架构,构建了就业指导、培训及认证服务为一体,覆盖职业全周期的支持体系,为德国就业市场的稳定与活力奠定了制度基石。
1.政府主导机构:联邦劳动局(BA)与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
作为德国联邦政府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全面就业服务的机构,联邦劳动局(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 BA)的主要职能是统筹全国就业服务,包括失业登记、短时工作补贴审核、职业培训协调等。其特色服务包括:运营全国招聘数据库(类似全球招聘平台Indeed),提供岗位匹配服务;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结合个人条件定制求职策略;管理失业金发放(Arbeitslosengeld I/II),并强制要求领取者参与再培训等。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其职能是制定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培训效果。特色服务包括:资助跨企业培训中心,促进中小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等。
2.行业协会:手工业协会(HWK)和德国工商会(IHK)
德国的行业协会是深度嵌入人力资源生态的标准制定者与质量把控者,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手工业协会(Handwerkskammer, HWK)和德国工商会(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 IHK),HWK代表手工业企业,IHK则代表工商业企业。
HWK和IHK的主要职能是在各自行业领域内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分类框架、技能等级认证体系(如HWK的“大师”头衔)等。这些标准是基于产业真实需求迭代更新,因此其颁发的证书具有极高的行业认可度,是就业市场的“硬通货”。79个地方IHK深入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地方产业政策与人才培养的对接。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协会同样肩负重任,成为连接教育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桥梁”。协会直接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发“双元制”课程大纲;协调企业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确保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监督企业学徒培训的质量与规范性;组织全国统一的技能结业考试并颁发证书等。
3.民间专业机构:培训机构、认证机构、咨询公司、工会
在政府与协会构建的框架下,各类民间专业机构将精细化服务渗透至人才发展的每个环节。它们以高度的专业性和市场敏感度,提供了丰富、灵活、细分的服务选项,满足了不同群体、不同职业阶段的多元化需求。
职业培训机构:如Currenta职业培训学校隶属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提供机械、化工等领域培训,含3年双元制课程,将前沿的机械、化工领域实践技能直接融入教学;公立Volkshochschule(成人教育中心),面向在职人员提供灵活、普惠的继续教育,课程涵盖IT、管理、语言等热门领域,助力技能迭代升级;全球德语教学机构歌德学院:提供语言培训及职业技能课程(如商务德语)。
认证机构:如TÜV南德(TÜV SÜD)提供工业设备安全认证,颁发GS、CE等标志,确保产品符合德国及欧盟标准;VDE检测认证研究所是电气工程领域权威,提供安全与性能认证(如VDE 0620标准);LFGB认证机构提供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认证,强制要求迁移测试(如重金属、塑化剂)。
私人职业咨询公司:如Einstieg专注于青年职业规划,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服务;act-value为企业定制人才测评工具,帮助匹配岗位需求。
行业工会:如德国金属工业工会(IG Metall)代表制造业工人权益,参与工资谈判与职业培训标准制定;德国服务业工会(Ver.di):推动服务业技能认证体系,如酒店管理师资格认证。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人才共育典范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Duale Ausbildung)绝非流于表面的校企合作,而是深植于产业、贯穿于教育的人才共育机制,成为德国维持低青年失业率的核心支柱。
1. 校企深度融合
双元制的核心在于打破校园与职场的物理和认知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每周3~4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企业承担60%培训成本。剩余的1~2天学生(学徒)则在职业学校里进行专业理论、通识知识及职业素养的学习,为实践提供原理支撑和方法论指导。这种“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模式,确保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相互促进。
2. 行业主导评估
正如上面提到的,双元制教育质量的评估并非由教育机构单方面决定,而是牢牢掌握在代表产业需求的行业协会手中,最终的技能资格认证考试,由德国工商会(IHK)或手工业协会(HWK)根据行业统一标准组织并主导,覆盖机械制造、医疗护理等151个领域。
考核过程由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培训师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评估,确保评价维度既包含操作规范性、技能熟练度,也包含理论理解深度和职业素养。这种“行业主导、三方共评”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培养出的技能人才紧密契合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与实践需求,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极高的含金量和通用性。
3. 高就业转化率
双元制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安置的近乎无缝衔接。基于双元制期间学徒(学生)在企业内部的深度培养和双向考察,同时开展职业测评、模拟面试等职业生涯辅导,超过85%的企业学徒在完成学业后会被原培训企业直接留用,从而显著降低了青年求职的摩擦成本和失业风险。
4.强制实习制度
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至少6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实习期间,企业需向学生支付相当于正式工资约三分之一的生活津贴,并为其提供真实岗位的实践机会和指导。这段“预就业”经历,极大地缩短了大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和磨合成本,使其在正式求职前已积累宝贵经验、明确职业方向,显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大HR”:超越中介的战略角色
德国人力资源的职能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中介角色”,其深度参与企业战略、构建生态体系、全周期人才管理等,形成了独特的跨界“大HR”体系。其核心在于打破企业边界,整合教育、产业、政府资源,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应链,从“事务执行者”转型为“生态构建者”,积极地参与企业和社会岗位人才需求的分析和定义,粘住企业、贴近学校,助力企业应对技术变革与人才竞争挑战。
主要从以下五个维度和理念体现:
1.战略伙伴
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HR部门需根据企业中长期目标参与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如德国HR负责人需“根据集团战略制定德国子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
劳动法合规与风险管理:德国HR需精通《劳动法》及行业规范,处理劳动合同、工会谈判等事务,如“确保公司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处理劳动争议”。
2.人才生态系统构建
主动渠道开拓:深度运营校企合作(如主导双元制学徒项目的企业端实施),积极参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顶级行业展会,将其视为挖掘高潜人才、建立行业人脉的战略平台,而非被动等待简历投递。
人才蓄水池管理:建立企业专属人才库,HR负责人需“合理调配正式工、外包工比例”,动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3.全周期人才管理
实习与学徒制:HR与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学徒)提供“理论+实践”双轨培训。
岗前培训体系:新员工需接受3~6个月的岗前培训,HR负责协调培训资源并跟踪效果。
转岗与技能升级:针对技术变革(如工业4.0),HR主导开发数字化技能培训课程,如“企业每年投入10%营收用于员工再培训”。在德国很多公司的HR负责工作都由公司副总裁亲自担任。
职业资格认证:组织内部技能考核,并与外部认证机构(如手工业协会HWK)对接,协助员工获取TÜV、VDE等行业认证,将认证与晋升直接挂钩。
4.岗位分析与设计
未来岗位预测:HR与行业协会、技术部门合作分析技术趋势,预判岗位需求变化。HR也会将这些预测信息传导到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未来产业学院等部门。
任职资格建模:基于德国工商总会(DIHK)标准,制定岗位技能矩阵,确保人岗精准匹配。
需求传导与引导:将这些关于未来岗位与能力的预测和模型,系统性地传导至合作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及产业学院,引导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从源头解决人才供需错配。
(四)特色与创新服务:短时工作制(Kurzarbeit)
在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无可避免的背景下,德国以其独树一帜的短时工作制(Kurzarbeit),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在危机中稳定就业、保全核心人力资本的创新解决方案。企业在非常时期,并非简单地大面积地对员工解雇,而是通过短时工作,降低成本,减少员工解雇和社会失业率的有效措施,也能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政府补贴企业保留员工岗位,员工工时减少时获60%~87%工资补偿,特别是在短时工作期间,企业继续保持着员工养老保险支付,使员工的工龄和计算养老保险的年限不受影响。这一机制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经过实践检验、深植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标志性制度创新。
中国“人力资源鸿沟”的挑战
当前中国就业市场的深层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即“人力资源鸿沟”,核心表现为三大矛盾:
一是技能错配。学校教育体系仍偏重理论架构与学科知识传授,而高速迭代的产业界——尤其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亟需具备实操性技能(如工业机器人运维、大数据分析工具应用、跨部门敏捷协作)。这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断层,直接造成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脱节,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手持文凭却难达岗位要求,企业求贤若渴却苦觅无门的情况。
二是培养周期滞后。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行业以月甚至周为单位迭代技术时,教育体系从专业设置、教材更新到师资培养的周期却仍以年为单位运转。这导致人才供给永远滞后于市场前沿,迫使企业承担高昂的“再培训”成本。
三是区域/行业资源割裂。1.区域失衡:一线城市集聚顶尖高校、龙头企业及高端岗位,而三、四线城市职业教育资源薄弱、产业层次偏低,形成“人才东南飞、本地空心化”的恶性循环。区域间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与资源共享机制,加剧了发展的不均衡。2.行业壁垒: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科技)与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农业)间的人才能力标准、培养体系互不相通。程序员不懂机床操作,工程师难解算法逻辑,阻碍了人才的横向流动与跨界创新,削弱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体协同性。
正是目前这种中国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鸿沟”,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已难以为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HR服务其功能仍多停留在“简历筛选-面试安排-入职办理”的事务性流程,如同机械运转的“传送带”,被动匹配显性岗位与求职者,却无力触及技能错配、培养滞后等根源问题。
二是在数据应用上,虽AI招聘渗透率达45%,但因缺乏跨领域、跨区域的数据整合平台,企业与人才陷入“数据孤岛”——HR既难精准预判未来人才需求,亦难动态追踪技能演化趋势,更遑论系统性引导教育端改革。
三是面对区域割裂与行业壁垒,传统HR局限于服务单一企业或局部市场,既缺乏跨区域协调的权限与能力,也无动力推动行业间人才标准互通,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而非桥梁。
中国方案:“大HR”现代人力资源智慧生态
面对深刻的人力资源鸿沟与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中国亟需一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深刻范式革命,并立足本土实际,借鉴德国模式的精髓,构建一个整合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培训组织等多方力量,覆盖人才“培养-评估-匹配-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大HR”现代人力资源智慧生态。唯有如此,方能激活人才市场的巨大潜能,有效弥合供需鸿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就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一)“大HR”的内涵和目标
“大HR”是突破传统招聘中介职能的综合性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其核心在于整合供给侧(人才储备、技能培训)与需求侧(企业岗位、政策资源),通过数据驱动和跨界协作实现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
具体而言,“大HR”通过三重新范式重构人力资源服务:
1.跨界融合。打破学科、行业、用人单位边界,构建贯通供给侧(院校/培训机构)与需求侧(企业/政府)的资源调度中枢;
2.主动服务再造。以就业为导向,为待业、转岗及再就业群体提供精准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主导企业招聘活动策划与信息发布;
3.生态化平台运营。建立常态化网络交互平台,实现新岗位实时追踪、未来需求预测、预备人才库动态蓄水,并联结政府、行业、院校形成生态网络。
其目标包括:
1.动态匹配。实时响应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降低摩擦性失业;
2.生态赋能。构建“政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协同网络,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3.战略价值。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创造中心,助力产业升级与就业稳定。

(二)实现路径
1.连接教育端:重构人才培养逻辑
深度参与课程设计:联合高校开设“行业定制班”,将企业真实项目(如电商运营案例、智能制造流程)融入教学。
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 HR 牵头组织技术骨干进校园授课,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打破“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
搭建校企协同平台:建立“人才预培养基地”,企业开放实习岗位,HR 参与实习生考核,将实习表现与毕业录用挂钩。推动“学分置换”机制,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可折算学分,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技能认证(如数据分析资格证),缩短就业适应期。
2.激活需求端:优化企业人才标准与供给
建立行业人才能力矩阵: HR 联合行业协会梳理核心岗位的“硬技能+软素质”模型(如新媒体运营需具备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用户洞察能力),并向高校公开,引导专业培养方向。
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针对区域资源不均问题,HR 可推动“人才飞地”计划。例如一线城市企业在中西部设立研发中心,与当地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既降低用工成本,又缓解区域失衡。利用数字化平台(如区域人才数据库)整合闲散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将过剩劳动力(如传统制造业转岗人员)输送至紧缺行业(如物流、养老护理)。
3.整合资源:构建跨区域、跨行业协作网络
区域 HR 联盟的运作模式:资源共享:联合发布区域人才供需报告,协调企业招聘与高校招生计划,避免“扎堆培养”。
培训协同:共建区域性技能培训基地,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通用技能课程(如职业素养、数字化工具),企业按需求分摊成本。
行业 HR 生态的破圈整合: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人才跨界流动。建立“人才池”共享机制。HR 联合制定灵活用工方案,实现企业间人才余缺调剂。
发展趋势与挑战应对
未来,随着一些高新科学技术渗透,HR 的职能将从“资源整合者”向“生态设计者”进化。比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虚拟仿真系统,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用于教学和人才培养路径,精准匹配教育投入与产业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预测区域人才需求趋势,区块链人才档案,跨区域认证技能与职业经历;推动“终身学习账户”制度,HR 联合政府、企业为个人建立技能提升基金,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持续赋能。
当然,也应提前考虑到从“理想”到“落地”存在的一些挑战的应对:
1.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企业担心培养人才被竞争对手挖走,HR 需推动“人才培养补偿协议”(如政府补贴 + 企业间契约约束)。
2.面对教育体系改革阻力,HR 可通过“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争取政策支持。
3.面对区域协同难度,政府需牵头建立跨区域 HR 合作和协调机制,如设立“人才一体化发展基金”,补贴跨区域培训项目。
结语
构建中国“大HR”现代人力资源智慧生态,其本质是形成了HR生态下的“HR双循环”。HR生态下的“外循环”,就是以“大HR”为头部的跨界、跨学科专业、跨行业、跨用人单位、承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资源整合,而HR生态下的“内循环”,加强HR内部转型,包括领导意识、理念以及员工业务和跨界专业培训,使得岗位流、人才流、待业流、资金流沿着“大HR”开辟的渠道不断地汇聚和流淌。
这种HR双循环的新生态,也就像“小行星与恒星同步自转公转”的天体现象,从“恒星-小行星”同步模型到“遍地开花”生态——政府、行业协会如同恒星,构建基础引力场(政策框架、标准体系),而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如小行星,在遵循统一轨道(产业需求)的同时保持自主运转(个性化服务创新)。“遍地开花”则打破“集中栽培”的行政化思维,强调以区域产业特性为土壤,让服务节点根据本地资源禀赋自主生长,形成“多中心、自组织的生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