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阿拉伯报业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阿拉伯报业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导读

时至今日,报纸在阿拉伯国家依然是政府和社会广泛依赖的重要媒介,尤其在政治与商业传播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在政策发布、政局演变和外交表达等关键场景中,主流报纸承担着政策释义、舆论引导和统一立场等多重职能,深刻影响着社会认知与公共议程

阿拉伯世界报业总体情况
● 阿拉伯报业在政商话语场中的地位
● 中国出海企业可借力阿拉伯大报
● 结语

 


 

阿拉伯报业历经近两百年发展,形成以官方大报为核心、跨国报刊为补充的成熟体系。时至今日,阿拉伯主流报纸依然是发布政策、引导舆论和统一国家立场的重要平台,深刻影响政治认知与公共议程。报纸凭借权威内容和稳定的政商精英读者群,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投资者的关键媒介,发挥信息双向传递的功能。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利用阿拉伯报纸,加强本地媒体合作,通过发表署名文章和报道企业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增强公信力,有效支持了企业在中东复杂环境中的长期战略布局。

 

阿拉伯世界报业总体情况  

阿拉伯世界官报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827年创办的《总督报》(后改名为《埃及事件报》)。历经近200年发展,阿拉伯世界官报趋于成熟。在阿拉伯世界,政府机构、宗教学校、清真寺都是官方报刊的主要订阅单位。伴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官报如今也积极寻求转型,建立数字化平台与社交账号。阿拉伯官媒拥有权威性与不可替代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埃及的《金字塔报》和沙特的《利雅得报》是目前阿拉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官方报纸,这与埃及与沙特两个阿拉伯大国的国际地位密不可分。埃及开罗长期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教育和媒体中心。沙特在“2030愿景”指引下,国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阿拉伯国家领头羊。2021年,《金字塔报》独家报道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规划,如今是总统年度国情咨文首选发布平台,是中埃合作项目官方信息源。《利雅得报》是沙特王室法令官方发布渠道,唯一授权发布“2030愿景”进展报告,是中国领导人访沙署名文章的固定载体。同时,两报文章的国际转载率远远高于其他阿拉伯世界官报,两家报业已超越新闻机构范畴,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媒体中枢。

除《金字塔报》和《利雅得报》外,阿拉伯国家的官方媒体影响范围基本局限国内,以本国政府立场发声,仍有深刻影响力,以上是22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

除官报外,还有其他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它们往往不隶属于某国政府,具有跨国影响力。这些报纸跨多国发行且总部基本设于阿拉伯世界境外,由于审查相对宽松而观点自由度高,例如《中东报》《生活报》《阿拉伯人报》《新阿拉伯人报》《东方报》。其中《中东报》(Asharq Al-Awsat)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报刊,在欧、亚、非、北美洲4大洲14个城市同步发行,拥有《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部分内容的阿拉伯语翻译权,在著名社交媒体推特上拥有超503万粉丝,《中东报》也常被视为反映沙特及阿拉伯世界政策立场的重要窗口。

然而,由于规模和对政府决策所持观点不同,跨国报有更多不稳定因素,影响范围也有差异。《中东报》发行范围覆盖欧美和22个阿拉伯国家,《东方报》主要在海合会国家传播。相比之下,《新阿拉伯人报》(Al-Araby Al-Jadeed)因政治立场倾向穆兄会和卡塔尔而被多个阿拉伯国家封锁,其文章却经常被西方媒体引用。亲沙特王室立场的《阿拉伯人报》(Al-Arab)于2015年创刊当日被巴林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查封。因此,中国出海企业应审慎对待跨国报的报道内容及观点立场。

 

阿拉伯报业在政商话语场中的地位  

据在许多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报纸都曾是推动社会觉醒和政治变革的重要载体。埃及《金字塔报》在1952年革命前后,通过一系列政治评论与对国王政府的批评,为自由军官组织争取舆论支持,革命后该报更成为纳赛尔政权宣传泛阿拉伯主义和不结盟运动的核心阵地,连载总统讲话、刊登反西方帝国主义社论,直接影响了公众对国家身份和地区团结的理解。在黎巴嫩,20世纪中期的《白天报》则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舆论阵地,公开支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并在黎巴嫩内战期间报道冲突真相,影响国内外舆论。伊拉克《共和国报》在20世纪70年代推广民族主义政策,配合政府推动现代化改革。

时至今日,报纸在阿拉伯国家依然是政府和社会广泛依赖的重要媒介,尤其在政治与商业传播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在政策发布、政局演变和外交表达等关键场景中,主流报纸承担着政策释义、舆论引导和统一立场等多重职能,深刻影响着社会认知与公共议程。

2016年11月,埃及实施浮动汇率政策后,《金字塔报》迅速推出专题报道,全文刊登中央银行声明,并围绕财政调整、汇率改革和社会影响开展系列解读评论,从多个维度阐释改革背景与目标,帮助民众理解政策逻辑,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与公众情绪。在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关键时刻,如2014年新宪法公投和2019年总统大选期间,《晨报》密集刊发深度社论与候选人专访,聚焦宪政制度设计、权力制衡机制及公民参与等核心议题,不仅提供专业解读,也激发了社会对民主转型路径的广泛讨论,显著提升了公众对复杂政治进程的理解。在涉及国家核心立场的问题上,官方报纸常担负统一对外发声的职责,如2025年2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与美国总统会晤后,《言论报》随即在头版通栏刊登国王声明,传达“全力支持巴勒斯坦人合法权利,坚决反对吞并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的严正立场,该声明成为一项明确的外交信号。

在商业传播领域,阿拉伯官方报纸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尤其在高端传播与政商对接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报刊凭借较为严格的内容编审机制与稀缺的版面资源,塑造了独特的公信力和传播价值,长期以来被广告商视作可靠的传播平台,特别适用于政府采购、基础设施、能源、金融等关键领域的信息投放。这在海湾国家的主流报纸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中东报》、阿联酋《联合报》这些影响力覆盖海湾乃至欧美阿拉伯侨民圈的主流报纸,经常被用作政府和大型企业宣传重大经济政策、发布招标信息、塑造国家投资形象的重要平台。阿布扎比举办“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前夕,《联合报》就连续多日推出专题报道和企业联合广告版面,集中展示政府绿色能源倡议、本地重点项目及国际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合作成果。

在这种媒介环境中,阿拉伯主流报纸展现出对商业信息的“双向功能”:一方面,外资企业和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报纸了解本地的政策动向、市场趋势和社会环境,为融入阿拉伯市场提供判断依据;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借助报纸将自身信息有效传达给高层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关键决策群体,从而建立可信度与影响力。

在阿拉伯国家,报纸依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体,尤其在政治决策层和商界精英阶层中具有较高影响力。2021年半岛电视台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海湾国家政府官员会在晨间读报以了解国内外事件;在一些政府部门内部,报纸的评论报道至今仍是每日政治舆情简报的一部分,被视作比社交媒体更稳定、可信的材料来源。这种制度性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强化了报纸在政治和商业传播层面的生存基础。以《欧卡兹报》为例,作为沙特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日报之一,该报的商业和财经版块在企业高管中的渗透率高达65%。针对这种读者结构,许多报纸专门设置“整版广告”“财经专栏对页广告”以及“行业人物报道旁刊企业宣传”等高曝光、高关联度的投放形式,精准触达政商高层。

对于希望进入阿拉伯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充分利用这些高信任度的报刊,能更有效地接近关键决策层、建立本地公信力。在这些依赖制度性信息获取的市场环境中,一篇刊登于财经版的专访报道,或一则出现在头版的企业广告,所产生的影响力相当可观。

 

中国出海企业可借力阿拉伯大报  

阿拉伯各大纸媒见证中阿关系深化,各类专题报道见诸报端,记录中阿合作丰硕成果。在海湾地区,涉及中资企业及中阿合作项目的专题报道频繁出现在各类纸媒上:阿联酋《联合报》多次报道中国在哈利法工业区和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设立的产业园、物流基地和制造项目。沙特《欧卡兹报》《中东报》等媒体经常关注中国能源和基建企业的投资项目。沙特《城市报》甚至曾推出专版,系统介绍吉赞产业园等中沙合作园区内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果。对出海企业而言,此类报道不仅肯定企业成就,塑造中国企业负责任形象,也为项目后续开展打下强心针,造福域内其他中国企业。

如今中国企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沙特NEOM新城)、数字经济(华为5G)和新能源项目深度参与中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越来越多出海企业以大报媒体为抓手,通过客观报道塑造“中国品牌”,为中国企业在复杂的地缘环境中赢得友好发展空间。

部分中国企业家直接在大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宣传企业在当地的业务成效与未来愿景,产生了积极影响。2022年2月22日,华为中东地区总裁杨友桂在沙特《阿拉伯新闻报》(Arab News)发表署名评论《数字基础设施如何赋能沙特2030愿景》,讨论华为如何通过5G、云计算、AI等技术支持沙特2030愿景,强调与沙特政府及企业的本地化合作。该文章在2022年2月24日在推特平台获得沙特通信与信息技术部转发,后被沙特通信委员会引用。同年,华为与沙特电信(STC)合作启动中东首个5G-Advanced试点,并为NEOM智慧城市提供全光网络和云计算底座,部署AI能耗管理系统。该案例后来被收入沙特国王大学教材,2023年哈佛商学院更新《中东商业战略》中,杨友桂文章被列为必读辅助材料。华为的企业家叙事成功将公司技术方案与沙特国家战略绑定,融合伊斯兰价值观与数字基建主张,最终同时获得政府与非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部分中国企业同当地媒体紧密合作,承担社会责任,报道“企业故事”,为企业在当地积攒良好口碑。例如,2017年,中国铁建在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中,向阿尔及利亚官方通讯社提供“铁路技工学校”培养2000名本地工人的案例,被阿尔及利亚公共工程部长称赞:“中国建设者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公路,更是自主维护国家基础设施的能力。”2019年中国能建在埃及本班光伏产业园项目期间,联合埃及《金字塔报》报道其移动医疗站为贝都因部落提供免费诊疗的故事,塑造了“清洁能源+社区关怀”的双重形象;2019年~2022年,华为通过沙特《阿拉伯新闻》持续宣传“未来种子”计划,突出1265名当地青年接受ICT培训的成果,将技术赋能与沙特“2030愿景”深度绑定。通过本地媒体叙事,出海企业既回应了阿拉伯社会对就业、技能转移的核心关切,又巧妙规避了传统基建项目“短期逐利”的负面标签,形成可持续的舆论资产。

 

结语  

阿拉伯报业作为权威且影响深远的传统媒体,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与商业领域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利用阿拉伯报纸平台,企业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地市场环境,抓住当地政策和社会关注的关键点,还可以精准传递企业理念和发展成果,强化品牌形象,同时与当地政府、企业及公众建立沟通桥梁,从而提升战略决策的社会认可和执行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阿拉伯报业的传播优势,中国企业在主动投稿或与媒体策划合作时,应注重传播内容的本地化和文化适应,结合阿拉伯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社会价值观,使信息更易被当地公众接受。同时,企业可寻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媒体合作关系,常态化发布企业新闻和项目进展,以增强企业形象的连贯性和持续影响力。在内容呈现上,应尝试多样化形式,除了发表署名文章和深度报道外,还可以通过专题策划、访谈报道、案例展示等方式进行呈现,以提升信息的可读性和专业性,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准确把握当地政策和舆论环境同样重要,企业需要密切关注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针对潜在政策变化或公众关注的敏感议题,提前调整传播策略,确保信息发布符合法规要求并契合社会关注点。此外,注重社会责任的传播是赢得良好口碑的关键,企业可充分展示在就业创造、技能培训、社区建设、环保项目和公益活动等方面的积极贡献,通过具体案例生动呈现企业对当地社会的价值,塑造负责任且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增强公众认同感与舆论支持。